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”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

Posted byadmin Posted on2023年10月4日 Comments0

在某些人看来,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——高楼大厦便是城市,飞速建设就是发展。这个答案多少是拜四十年来的全球化进程所赐,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成为这个进程的受益者,沉迷于日新月异的变化。但对于“城市”这个概念来说,它的意涵并非仅及于此。

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”这句俗语,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。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城市建设层面,但这其实很片面。它的指向其实是罗马的历史与文化,所谓“不是一天建成”,正是说罗马在漫长岁月里的积累。而这种积累,才是城市真正的意涵所在。

“在这片大地上的所有城市中,罗马最为伟大、最为非凡。罗马之伟大并非因为她是凭借某个人的一己之力缔造的,也不是因为她在短时间内便集如此荣耀与美丽于一身。恰恰相反,罗马出过历代帝王和无数名士,在历经岁月和财富积累后才有罗马的宝库。这座城市是世间所有美德的丰碑……毁了罗马,你失去的不是这座城市,而是你自己。保护好她,你将拥有世上最辉煌的财富。”

这段描述并不仅仅是抒情,也点出了罗马最大的闪光点:它不是一座快速兴起的城市,它的辉煌也不是短时间的,岁月的积累才是它的气质来源。而许多人提到的“城市底蕴”,也正是指这一点。

在西方世界,罗马曾是社会与文化的中心。它历经神话时代、罗马帝国时代、西哥特统治、天主教会与世俗权力斗争、文艺复兴、启蒙运动、拿破仑时代、意大利统一,始终屹立不倒,成为无数故事的舞台,也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学和艺术。“王,世界之都,城市之镜”和“纳万民于一国,容举世于一城”的评价,在那个时代毫不过分。

在古罗马帝国时代,罗马就被称作“永恒之城”。3000多年来,即使几经战火与征服,屡被劫掠与破坏,但罗马城仍伫立在七丘之上。马志尼曾说过:“这座永恒之城承载着统一世界的使命……恺撒时代的罗马用行动统一了大半个欧洲,后来教皇时代的罗马在精神领域统一了欧洲和美洲……”。

克里斯托弗·希伯特的《罗马:一座城市的兴衰史》,时间跨度从伊特鲁里亚人作为罗马国王的时代到墨索里尼时期。它聚焦于城市史和罗马人的生活史,淡化了历史大事和政治人物。但许多历史细节得到了保留,即使算不上信史。比如尼禄乔装逃亡时,曾被禁卫军一名老兵认出,对方本能行了军礼。

罗马城的创立源于著名的“母狼乳婴”故事,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来被定为罗马建城日,“母狼乳婴”图案也被定为罗马市徽。

最初提出“永恒之城”一说的是古罗马诗人提布鲁斯,他身处的时代,罗马极其强盛,屋大维正值巅峰,帝国的建立只是时间问题。“永恒”当然是神格化表达,却也正契合了罗马的神话底色。

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古希腊人大不相同,相比后者的自由空间,古罗马人将广场塑造为城市中最整齐和庄严的公共空间。它强调轴线系统和透视手法,展现了对秩序的崇尚。

这种规划也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而被广泛复制,直至今天,它仍然是西方城市老城的主流配置。可贵的是,尽管历经沧桑,但罗马城依然保留了太多旧日痕迹,成为如今的全球最大“露天历史博物馆”。

建于公元1世纪的斗兽场,几座记载征战的凯旋门,图拉线年落成的圣彼得大教堂,还有公元前27年兴建、公元120年重建的万神殿,无不见证着帝国时代的辉煌。

在公共建筑领域,正因为罗马人强调实用与现实娱乐的结合,也使得罗马出现了众多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共建筑。竞技场、公共浴室和广场不但是城市的重要元素,也成为罗马人的公共空间,推动着城市化的形成。作为世界最古老议事广场的古罗马广场,见证了整个罗马历史。从审美角度来说,罗马建筑也以其布局和空间组合成为无与伦比的艺术品。

二战期间曾以英国陆军军官身份在意大利参战的克里斯托弗•希伯特,对意大利有着浓厚兴趣。战后开启写作生涯的他,写了许多关于意大利历史题材的书,包括《佛罗伦萨:一部城市史》、《美第奇家族的兴衰》等。

他笔下的罗马,不但有着辉煌,也曾有过漫长的衰落。但最可贵的便是衰落并未导致死亡,反而展现了罗马的强大自救能力。中世纪的罗马,在权力结构和阶层方面更加稳定,也形成了与米兰、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公社共和国略有不同的公社制度,与教皇制度一度共存——尽管只是一度。即使是墨索里尼的上台,也没有让这座城市彻底沦陷。

作为曾经的西方世界中心,罗马曾见证共和制和帝国、教权与王权激斗乃至法西斯猖獗的一段段历史,它之所以得以存留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文化底色高于权力。无论建筑师还是艺术家,都曾忠于自己,而非权力。

毫无疑问,罗马曾见证的帝国文明无法复制,但留存于世的这个“永恒之都”,却是人类历史的最好标本之一。

Category

Leave a Comment